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天津 > 北方首页 正文
 

巧手刺出仿真绣 津门最早教女红


http://www.enorth.com.cn 2004-10-11 09:31

天津建城600年历史文化篇·史海钩沉

  走进服饰收藏家何志华老人的家,仿佛立刻回到了过去的年代,各种式样的明清服饰让人爱不释手。打开一个旧式的木柜,里面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红、蓝、青、绿各种颜色的绸缎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何老小心地从里面拿出一叠缎子,轻轻展开,啊……绸缎上精美的图案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何老指着缎面上的图案告诉记者:“缎子上的图案,是当年代表天津地方服饰特色的一大体现。虽然当时的天津刺绣不像苏绣、湘绣那么有名,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刺绣也是天津女性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技术’。”

  “花样子”绣出富贵牡丹

  在何老收藏的绣花绸缎中,绣花的种类图案也不尽相同。牡丹富贵、龙凤呈祥、牧童晚归……何老告诉记者:“这些花样绣在绸缎上,无外乎有几种用途。一种是装饰衣服,一种是身边佩戴的饰品(荷包),一种是鞋面的图案,再有就是手绢上的图案。旧时的天津,妇女必须学会裁剪刺绣,称为‘女红’。据我奶奶讲,老年间新媳妇过门以后,要给婆婆做一条裤子,但不准新媳妇用尺量尺寸,全凭新媳妇的眼力估算。如果这条裤子做得特别合适,从此就在婆家享福了,就会受到婆婆的高看。如果做的裤子肥瘦长短太过离谱,以后在婆家就没有好日子,受累的活就得全由媳妇干了,并且还会落个‘拙老婆’的名声。相声‘拙老婆’,实际说的就是那样的媳妇。”

  说到裁剪与刺绣,两者之间恐怕不能做相同的比较。在一块缎子面上,要绣得布局合理,图案针线细密,不光要有耐心,而且还要有美术造诣,一般的妇女怎么能达到呢?没等记者询问,何老从一个大相册中拿出许多剪纸,一张张摊在记者眼前。

  “这些剪纸可不是一般的剪纸,这种剪纸称为‘花样子’,专门为刺绣所用。”何志华告诉记者。“是不是女孩看着‘花样子’的图案,在缎子面上按图绣出来?这要求还是太高啊。”“不是‘看’着,而是把花样子粘贴在缎面上,然后用绣线盖住图案,这样就在缎面上形成了剪纸所要反映的内容。所有的图案绣毕,花样子就留在了缎子上,也不必拿出来了。过去服饰上的花样,都是按照这种法子绣出来的。不然,谁敢说拿起针来就能绣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呢?”

  天津“女红”品位高

  收藏了这么多年的服饰、刺绣,何志华对天津当地的刺绣水平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当时天津与北京的刺绣作品,还没有达到苏绣、湘绣等名绣的水平,天津刺绣主要反映了城市妇女持家能力的一个方面。当时的妇女学习刺绣、缝纫,主要是用于自己家庭,少数人家的妇女也通过这项技术作为谋生的一个手段。这样一来,天津刺绣作品反映了大城市审美观与农村的差异。”

  为了展示清代与民国前期刺绣水平的不同,何志华先生拿出来自不同地区的刺绣藏品让记者观察。出自天津妇女手中的作品,不论是衣袖的图案,还是针线的华丽、运针的细致、颜色的搭配以及构图的雅致,都是当时内地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所无法相比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咱们天津妇女的刺绣不‘俗’,而且手‘巧’。”何志华给记者展示的一个妇女头箍,尽管上面镶满了各种银饰品,但不太讲究的图案与颜色,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不足。

  “下岗”大师天津传艺

  谈到刺绣收藏,何志华至今还有一个遗憾。“1912年至1913年期间,苏绣代表人物———沈寿(1874—1921)来到天津开设教绣处,传播苏绣的真谛。可惜的是,我至今没能找到沈寿女士在天津的作品。”

  能够被何志华老人这样尊崇的作品,当然是世间少有的作品。而苏绣奇女沈寿,更引起记者的兴趣。何老介绍说,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君),世居苏州红坊。沈雪君冰雪聪明,学绣读书,非常勤奋,从7岁起,随同姐姐沈立学习刺绣,13岁的时候绣品便已十分精绝,慢慢地成了当地商人抢购的商品。

  1893年,沈雪君与举人余兆熊(余觉)成亲,从此余兆熊每天半日读书,半日陪着沈雪君研究刺绣。当时沈雪君的绣艺虽然高超,细腻精致,但构图立意仍未脱“金玉满堂”、“福禄长贵”的模式。余兆熊和沈雪君夫妻合作,早晚研究,从构图、色调、意境、成法各方面加以改进。当时在上海有一家刺绣世家“露香园”,主人姓顾,创始于明朝,“露香园”中所绣的花鸟条幅,被王公贵胄们视为珍品,“顾绣”名声大噪。后来沈雪君的绣品却是后来居上,看过的人都说:“针端夺化,指下生春,已经凌驾露香园之上了。”

  但最终成就沈寿的,不是沈寿与“顾绣”的比较,而是来自当时清朝的最高人物———慈禧太后的恩赐。何志华老人说,沈寿从什么时候出名,为什么又叫“沈寿”,都与慈禧太后有关。

  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臣子们为讨老佛爷的欢心,从朝廷到地方,无不挖空心思,搜集珍品奇玩。有心人便找到沈雪君,于是由余兆熊设计,沈雪君精心绣制,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绣成山水、花鸟、佛像、法画各四幅,连缀成四个屏障,送到北京。

  慈禧70寿诞那天,由太监李莲英搀扶着,一路看过来,忽然发现了墙角里的几幅寿屏,工致妍雅、细腻绝伦、构图新颖、赏心悦目。不禁伸手抚摸,啧啧称奇,对李莲英说:“查一查这是哪个奴才送的,叫他招那刺绣的人一同来见我。”送屏的官员喜不自胜,星夜准备一辆豪华马车往杭州赶,把沈雪君夫妇连同沈雪君的姐姐沈立一并接入北京。

  对余兆熊来说,一个举人,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破格荣耀。在赐宴后,慈禧又召见了沈雪君,对这个玲珑的苏州姑娘甚是喜爱,大加赞赏。第二天,慈禧赐给沈雪君“福”、“寿”大字,于是沈雪君夫妇分别改名沈寿、余福。

  过了几天,朝廷在京城成立绣工科,钦派余兆熊为总办,沈雪君为总教习。但辛亥革命后,绣工科被解散。没有了生活来源的沈寿,只好从京城来到天津,在天津成立了第一家女子绣工传习所,通过招生收取学费维持生活。

  天津初见仿真绣

  1912年5月,天津法租界梨栈大街拐角处生昌号丝线店(今和平区哈尔滨道与辽宁路交口附近),门口醒目的“余沈寿教绣处”招牌在空荡荡的租界区内显得格外惹眼。何志华介绍说,当时这一带被称为“梨栈”,因1898年最早有一家经营水果(主要是鸭梨)的批发货栈而得名。但当时这里还只有一些小商店,虽然在1911年以后商店开始增多,但绝对没有达到1920年以后的繁华。所以,沈寿开设的刺绣培训班,只能招少量的学员。

  沈寿的刺绣不仅声盖国内,同时也名扬海外。宣统二年,意大利王后诞辰,沈寿刺了一幅与真人一般尺寸的意大利王后绣像,使得有世界大美女称号的意大利王后,活生生地凸现在绢帛上,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绣品如期运到意大利,意大利王后一见,大为惊奇,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美术作品。意大利国王亲笔致函清朝,盛赞中国艺术的精湛伟大。同时以王室徽章、意大利王后平日所戴的金刚钻手表送给沈寿。又以意币20万为酬,这事国内外报纸竞相登载。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中国出了女性大艺术家。

  但即使是这样一位知名人士亲自指导,前来学习刺绣的大家闺秀也没有达到门庭若市的地步。面对不景气的市场,沈寿又将目光转移到普通家庭的女性。刺绣不能只是大家闺秀的专利,还必须让学习刺绣的女性能够赚钱养家,必须“学以致用”。

  基于调整后的思想,沈寿放下了刺绣大师的“架子”,明码时价地标出学员所需交纳的学费以及刺绣对于家用谋生的好处。招生牌上写着:“不拘年龄,暂不膳宿,每月学费二元。售出绣品余利以一半津贴学生,大约普通班每月可得二元至三元,高等班可得八元至十元。”

  看到这样的介绍,不少妇女为之心动,即使在普通班学到一些刺绣技术,也能够将学费赚回来,如果达到高等水平,每月的收入那就太可观了。又学习技术又能赚钱,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没多久,第一期学员就全部招齐了(只有十几个人)。沈寿的刺绣技术,在天津找到第一批传人。

  谈到这里,何志华有些遗憾地说:“刺绣的成品不像书画作品,每件都有作者落款,因此到底沈寿在天津有多少作品,还是一个谜。除去已知的4幅《罗汉图》,收藏界也了解不多。而沈寿的学员,也无法具体考证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沈寿的仿真绣作品,应该只为当时的达官显贵所拥有,毕竟她的作品非常珍贵。

  张謇“抢”走“刺绣女皇”

  沈寿在天津度过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平静时光。1913年8月,沈寿告别了天津,南下老家。转年,从南通传来消息———沈寿出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而聘请她担当此职的,就是有“南张北周”之称的“南张”———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

  张謇对沈寿早有了解,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沈雪君担任绣品审查委员,第一次见到了张謇,这年张謇58岁。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做了民国总统,张謇以嵩山四友之一的身份,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农商总长,但念念不忘他在南通办的实业,于是辞职南归。张謇南归时,绕道天津见到沈寿夫妇,殷勤邀请沈寿到南通主持刺绣学校。余福(余兆熊)则任贫民工场场长,兼营上海福寿绣织公司业务。沈寿的几名弟子也同时随沈寿南下,成了张謇的职员。

  何志华告诉记者:“1921年,沈寿病逝在南通,生前在南通培养了近千名学员。而这些学员大多为普通百姓家妇女,不但传扬了刺绣技术,而且也带动了张謇的发展实业计划,成为当地妇女的生活来源。如果沈寿能够得到天津当时实业界人士的重视,肯定会将技术‘留’在天津。”

  沈寿的目标与兴办实业的目标有所相似,就是使普通妇女在“心灵手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会谋生的手段。沈寿离开天津后,刺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大的起色。1930年,天津女子高等手工研究社的成立,人们关注的目光再一次投向刺绣。但是,参加这一刺绣学习的学员,已经与1912年时学员的身份有了微妙的变化,许多人都是大家的闺秀名媛。在100多名学员中,有30多人中途退学,而每科的学费为每月5块大洋(普通3口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若是普通人家的妇女,再怎么说也不会白白扔进这么多钱而退学。

  据何志华介绍,20世纪30年代重新兴起的刺绣,从艺术上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只是有钱人家闺秀们消遣的一种时尚。与沈寿在天津传艺相比,属于两种不同的办学理念。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刘辉
[发表评论] [进入天津600年论坛]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天津师大八里台校区搬迁 校区外图书馆一并迁出
杭州导致大批航班延误的UFO视频照片曝光(组图)
姐姐偷情找孪生妹妹顶包瞒丈夫 买彩中奖引血案
我军公布海上演练场景 美媒称黄海军演是在玩火
任志强北京西单驾奔驰车撞翻三轮车 负全责(图)
南京破获一特大淫秽网站 “人性联盟”扭曲人性
英媒晒首脑“账本” 中印领导人拿纳税人钱最少
天津9日起3天将频繁遭受雷雨侵袭 防汛面临大考
儿子给文强“功过”打分 称“很崇拜父亲”(图)
昆明突查6家娱乐场所 抓获52名卖淫嫖娼者(图)
魅力天津——海河日升月起
魅力天津——雄奇秀古的山
魅力天津——基础雄厚的工业
魅力天津——文藏典雅的城
魅力天津——枕海造势物流天下
魅力天津——绿意盎然的城
魅力天津——银河落定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魅力天津——滨海腾飞
魅力天津——泰达神话
关键词:
Can not find mark:ali_2
分类广告>餐饮、娱乐
·华富宫洗浴城
·超越者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东平办公设备耗材中心
·佳鑫办公设备租赁复印机
·天大赛奇广告
·辉岳都锦家政
·达盛搬家
·凯捷保洁公司
·英洁清洁
·老北宁公园宠物医院
·150元/市话长途无限打
·优质煤炭销售
·免费安装固定电话
·数码美甲机成就老板梦
·新型双锅玉米爆花机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